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喝咖啡这件事,成了大家默认的工作生活“标配”。
从从前的细细品,到如今将咖啡当饮料喝,这其中发生了什么?近日,重庆晚报记者询问了部分咖啡爱好者,大家都说,咖啡成瘾的背后,是有原因的。
工位上有杯咖啡才安心
王瑞如在渝中区从事品牌公关工作,26岁的她,几乎每天都疲惫于各类关系维护和危机公关的处理,尤其最让她苦恼的,是不定时制作各类技术含量较高的ppt汇报方案。了解她的同事都知道,王瑞如对冰咖啡有执念,无论天气如何,每天不低于两杯冰咖啡。
“没有咖啡的日子,我肯定是过不去的。”王瑞如形容,最近3年,各行业都在狠抓品牌影响力,有的查漏补缺,有的走向专业化,有的重新对品牌进行全方位梳理,以至于从事品牌营销相关工作的同行,都跟她一样,突然感觉到压力剧增。
“为拿到每个月的绩效工资,完成各项kpi指标,真是累得喘不过气。”王瑞如说,但凡有杯咖啡放在办公桌上,她浮躁的心都会稍微安定一些。
边码字边喝拿铁最减压
“来杯热拿铁!”35岁的韩女士是重庆一名媒体人,长期在外奔波采访,但凡遇到咖啡馆,她没准就会去买上一杯。
2018年以前,韩女士只喝奶茶,但随着体重“控不住”了,她开始尝试喝咖啡。从起初咖啡“七分糖”到“三分糖”再到现在的“无糖”,她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
韩女士说,最初爱上喝咖啡,无非是它对控制身材很友好。但现在爱喝咖啡的理由有所不同,毕竟从事文字工作的人内耗较大,总需要一个寄托品。在她看来,咖啡能承载这份寄托。
“同样的,在家也好,在公司也好,大多数时候,我都会点一份咖啡外卖,收到后就开始动笔,边喝边写,似乎文字创作的‘痛苦’都会减少好几分。”韩女士说,每当一杯咖啡见底,就意味着稿件顺利完成,这种工作状态,是最舒服的。
考研路上的那杯冰美式
谈起喝咖啡的爱好,赵茂提起了自己的考研经历。
赵茂曾是西南政法大学的一名法学生,第一次考研失败后,并没有着急找工作,而是坚定选择了二次考研。备考期间,她重新购买了相关题册,每天早上7点,都会准时出现在江北区观音桥的一家自习室里。跟她一样努力备考的,还有她手里的那杯冰美式。
“我承认一战备考的时候有些偷懒,比如学累了就趴在桌上睡觉,特别是每到下午1点的时候,眼皮子就在‘打架’。”赵茂认为,吃一堑长一智,为了二次考研能如愿以偿,她每天平均要自学10个小时以上。若是没有这杯冰美式,她可真的有些撑不住。
“想起那段经历就头疼,每天温习至少7本法学书籍。”赵茂说,回想起来,不知是咖啡真的提神醒脑还是心理作用,总之喝上一口,浑身就充满能量。
就这样,那杯冰美式陪伴她度过了考研生涯。最终,通过自己的努力,她如愿考上了重庆大学。“说来也奇怪,现在每天一杯冰美式的习惯,还真戒不掉了!”赵茂说。
谈业务喝咖啡成功率高
重庆晚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着咖啡的流行,咖啡的功能似乎不仅仅局限于提神醒脑,它的社交属性逐渐凸显起来。
在重庆江北机场t3航站楼工作的陈女士说,由于岗位特殊,白班、夜班大家轮着来,把咖啡当水喝,似乎成为了日常。但工作之余,她更喜欢约闺蜜去人气咖啡店聊天,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拍照打卡。
“把自己美美的照片上传到网络社交平台,与大家分享探店经历。线上、线下社交两不误,以咖啡会友,何乐而不为呢?”陈女士说。
刘雨欣在重庆一家制造型企业工作,作为一名营销人员,她观察到一个现象,大家对咖啡馆情有独钟,几乎隔三差五就会约客户在咖啡馆沟通业务。
“或许因为那里氛围较为轻松,所以双方聊起来比较愉快,业务谈成的几率也相对高一些。”刘雨欣说。
专家说法
“咖啡成瘾”是无意识形成的情绪调节模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钱丰:
所有形成依赖的东西,都投射了一定的情感依恋。“咖啡成瘾”是生活中一个习惯性的行为模式,有一定功能性,比如有人感觉压力大时喝咖啡,来缓解焦虑和压力,长此以往就形成了心锚效应(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属于条件反射里面一种形式),因此有人看到办公桌上有一杯冰美式就条件反射似的没那么烦躁,这和有的人闻到特定的香味儿就会感觉很放松是一个道理。
“咖啡成瘾”从心理学上分析,是一个人在无意识形成的情绪调节和缓解情绪的固定行为模式。如果喝咖啡对身体和生活没有影响,可以继续。但是,生活中会遇到很多的情绪压力,如果长期只依托于某一种物质来缓解情绪,可能会形成物质依赖,因此建议多发展其他的方式来调节情绪。
喝咖啡要适量 不然对胃肠有损伤
国家高级营养师、原重庆市人民医院(三院院区)临床营养科主任刘莉:
咖啡含有咖啡因,咖啡“提神”的功效也深受欢迎,但喝咖啡也要适量,建议一天250~300毫升即可。咖啡喝多了可能对胃肠有一定损伤,还会影响食欲。另外,咖啡最好不要在晚上喝,越喝越兴奋,这就助长了熬夜,长此以往形成不良的生活习惯。
此外,患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疾病,老年人、孕妇、胃病患者、维生素b1缺乏者、癌症患者等也不宜喝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