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留守:为老慢病护航
年根儿这几天,贵州省遵义市虾子镇中心卫生院副院长刘鸿天天看天气预报。“不是下雪就是凌冻,恼火得很,得赶紧瞅个好天气进村去。”刘鸿解释,年前她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把所有健康扶贫、大病患者家庭走访一遍。虾子镇中心卫生院共覆盖9个村、2个社区、6万多常住人口,大病重点管理人群、精准医疗扶贫对象共2400多人已全部签约家庭医生。全院11个家庭医生团队,每队包干一个村(社区)。
这天,总算等到出太阳,刘鸿带领团队一早出发,奔赴7公里外的宝合村,计划先到6个老慢病患者家看看。“很多慢病都是生活方式病,而老乡们健康管理意识又不太好,赶上过年容易大吃大喝,必须上门给他们好好讲讲;有需要治疗的,也趁早安排去医院瞧瞧。医生过节最大的心愿就是大家健康。”刘鸿一边赶路一边说。
与此同时,约2000公里外的北京市西城区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杨玲医师则守在岗位上寸步不离。“除了中午吃饭和晚上下班能跟你聊会儿,其他时间都忙得不行,每年春节前都这样。”杨玲说,作为该中心家庭医生团队的一员,与她签约的居民有400多户、500多人,九成以上是中老年慢病患者。这个群体很忌讳春节期间说病的事儿,所以就赶在年前随诊、拿药。此外,过年免不了要出门旅行、走亲访友,他们都会趁节前专门过来一趟,有的告诉杨玲要去哪儿,咨询需要注意些什么问题;有的表示春节可能饮食作息要改变,询问是否需要调药。当然也有卧床的病人,但只能业余时间家访,“北京的大爷大妈太热情,一进门不聊半个小时出不来,工作时间可耽误不起!”说到这里,杨玲笑了。
助困解忧:愁什么帮什么
入户会干些什么呢?“每家不一样,得对症下药。”杨玲如数家珍:阜外大街的张大爷脑梗后在家卧床,重点要看他是否有压疮,胃管、尿管是否需要维护、更换。月坛公园附近的陈大妈要问问最近血压控制情况,过年才能安稳……最主要的是李阿姨,要给她留足聊天时间,“因为她是我的‘铁杆粉丝’。”李阿姨今年63岁,有“三高”家族史。她和小两岁的妹妹以前都有严重的糖尿病。但妹妹因为血糖控制不好,去年不幸过世了。李阿姨签约家庭医生后,在杨玲的帮助下把血糖、血脂、血压都控制得很好,不但能走能跳,还没有任何并发症。
“妹妹的遭遇对李阿姨触动挺大,现在她特别听话、特别热情。”这让杨玲很有职业成就感。
远在贵州的王鸿不但要牵挂签约病人的健康,还承担了帮病人家庭解决困难的重任。每到一户,她带领的由全科医生、护士、药师、村医组成的团队不但要查看患者健康状况、做健康宣教,还得管些“闲事儿”。“比如我刚刚去的这家,50岁的老姚患有终末期肾病。虽然在多重医疗保障下每周两次的透析已经全免费了,但依然有很多困难。”王鸿介绍,老姚每个月换一次引流管要花120元,是不能报销的。这次要上门了解一下近期他家的经济状况,如果负担不起,就要帮他们想办法;老姚上有老下有小,80多岁老母亲的身体要重点保障,这个家再经不起大风浪了。老姚的大儿子在内蒙古自治区医学院读医学影像专业,该卫生院也已经安排其寒假在本院实习……王鸿说,家访就是发现什么困难帮什么,能力不及就尽快上报政府,争取不让一个签约户陷入病困交加的境地。
送暖留香:同是医患深情
节前家访,总不能空手。王鸿和同事都带着暖暖的年货:食用油、大米……跟走亲戚一样。“给家里准备年货只能利用休息时间了。”辣妹子王鸿笑称,家属确实有意见,但“没办法”。
杨玲也是春节照常值班,家人之前也有怨言,现在慢慢理解了。“一到除夕,我的签约‘粉丝’都会准时给我发微信、打电话拜年,手机成了热线。老爸老妈看到大家这么喜欢我,高兴还来不及呢!”杨玲说,即使春节值班,家人也放心得很,“有的阿姨会早早打听好我的值班时间,准点送来好吃的,有饺子、肘子……又香又暖!”
据了解,我国家庭医生签约工作于2016年5月全面启动。一年多来,该服务在全国各地实施推进,丰富服务内涵,家庭医生“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和“群众贴心人”的服务模式逐步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