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示预防低灌性脑梗死-欧洲杯投注网址

2023-08-30 10:04:50 作者:张子妍 来源: 光明网
分享:

  低灌注性脑梗死又叫“分水岭梗死”

  低灌注性脑梗死的主要发病原因与血容量不足导致的低灌注因素相关,依据其病因学及影像学特点,有一个专属诊断名称,叫做“分水岭梗死”。通俗的说就是,大热天,出汗多,水分流失大,身体里的血液总量减少,当大脑需要供血的时候,不好意思,缺货了。那么,低灌注性脑梗死为什么夏季多发?是什么样的表现?又该如何去预防呢?

  高血压是低灌性脑梗死的罪魁祸首

  正常脑功能的维持需要足够的脑血流量、脑供氧量来保证,脑作为人体重要器官,几乎没有能量储备,完全依赖血液循环不断提供氧和葡萄糖。因此,脑血流的相对稳定是脑组织功能维护的重要条件。

  低灌注性脑梗死,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内灌注不足,尤其在夏季,天气炎热、大量出汗而未及时补充水分,或急性胃肠炎反复呕吐、腹泻,或服用过量降压药物,或心衰患者口服过量利尿剂等,均可以导致患者血容量不足,就是所说的“低灌注”。

  高血压是脑血管病的独立危险因素:持续慢性高血压使得脑小动脉发生结构改变,表现为平滑肌增生,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即所谓的高血压小动脉硬化,此时血管壁耐压性增强,较能耐受高血压,但调节血流最重要的舒缩性却明显减低,在低血压时因舒缩性差,管腔的收缩不能代偿灌注压的减少,导致脑血流下降,血流缓慢甚至停滞从而发生低灌注性脑梗死。

  人体血压随着季节的交替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趋势,冬季寒冷,血管收缩,排汗较少,易使血压升高;夏季炎热,血管扩张,排汗较多,易使血压降低;春秋两季寒温交替,血管通过舒缩调节来适应气候的变化,容易引起血压波动,正常人群因其血管弹性好,通过血管的舒缩调节就能很好地适应气候变化给血压带来的影响,使血压保持相对稳定,而高血压患者则不然,由于其血管调节能力减弱,使得血压随着气候的变化呈现出明显的波动性。夏季由于血压调节不良,高血压患者在常规服药时往往容易出现血压偏低的情况,如果不调整降压药剂量或及时更换降压药物,在遇到进食较差、腹泻及出汗较多时,入量不足或出量过多引起的低血容量状态时,就会发生因灌注不足导致的脑血管事件。

  另外由于脑血管病相关知识的匮乏,患者在夏季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等灌注不足表现时,往往会误以为是由血压升高所致而自行加用降压药物,甚至将上述症状归为所谓的脑供血不足,而盲目使用扩血管药物,人为地加重了低灌注状态,这就使得夏季成为低灌注性脑梗死的高发季节。

  低灌注引起脑梗死的机制有哪些?

  1、脑血流动力学障碍:机体内血压下降至超过自我调节能力后,造成脑部的血液低灌注状态,即通常所说的脑供血不足,血流速度减缓,引起缺血缺氧改变。

  2、微血栓形成:由于缺血、缺氧等因素影响,血管内皮遭到破坏,导致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凝血异常等,进而诱发微血栓的形成。

  3、血液净化功能下降:血液低灌注和血流压力降低对微血栓的冲刷、粉碎能力下降,容易导致微血栓聚集。

  4、侧支循环障碍:低灌注状态下出现侧支循环障碍。

  如何从影像学识别低灌注性脑梗死

大暑时节别缺水 专家提示预防低灌性脑梗死
大暑时节别缺水 专家提示预防低灌性脑梗死

  低灌注性脑梗死在影像学上多表现为分水岭梗死,在头颅核磁上大脑前动脉远端细小分枝和大脑中动脉远端细小分枝分界处供血区之间楔形分布区为前分水岭梗死;大脑后动脉远端细小分枝和大脑中动脉远端细小分枝分界处供血区之间楔形分布区为后分水岭梗死;大脑中动脉浅部细小分枝和深部细小分枝之间如下图所示呈串珠样或连续分布的区域为内分水岭梗死;而某支大动脉远端供血区存在散在、多发的点片状异常信号则提示该狭窄动脉远端可能发生了低灌注性脑梗死。其中,血流动力学损害最常引起内分水岭梗死,且常常与颈动脉狭窄相关,提示了更差的预后。

  低灌注性脑梗死该怎么治疗?

  除了缺血性脑卒中的抗血小板聚集、降脂稳定斑块等常规治疗外,需要及时补充血容量、抗休克和纠正低血压等治疗,给予静脉滴注生理盐水或低分子右旋糖酐,失血量较大患者给予输血,必要情况下给予升压类药物。

  如何科学预防低灌注脑梗死?

  针对年龄较大的高血压患者,在夏季一定要监测血压情况,血压控制在140-150/80-90mmhg左右即可。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增减药物。如夏季出汗较多或者不洁饮食后腹泻,一定要及时补充水分。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一旦夏季出现可疑脑梗死的表现,如言语不清、嘴歪眼斜、肢体无力等,可将患者转移至阴凉通风处,嘱患者快速、大量饮水,饮水的目的为扩充血容量,同时积极拨打120,及早到医院就诊,不可在家中自行观察。

关键词:血压,脑梗死,夏季,血栓责任编辑:王丹
网站地图